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笔趣看 www.biqukan.co,最快更新苏东坡传最新章节!

    杭州,在當年一如今日,是一個美妙難言的都市,諺雲:"上有天堂,下有蘇杭。"杭州后來幾乎變成了蘇東坡的第二故鄉。他初到杭州便寫出下麵的詩句:

    未成小隱聊中隱,可得長閑勝暫閑。

    我本無家更安往?故鄉無此好湖山。杭州像是蘇東坡的第二故鄉,不只是杭州的山林湖海之美,也非只是由于杭州繁華的街道,閎壯的廟宇,也是由于他和杭州人的感情融洽,由于他一生最快活的日子是在杭州度過的。杭州人有南方的輕鬆愉快,有詩歌,有美女,他們喜愛蘇東坡這位年輕的名詩人,喜愛他的朝氣衝力,他那瀟灑的神韻,他那不拘小節的胸襟。杭州的美麗賦予他靈感,杭州溫柔的魁力浸潤他的心神。杭州贏取了蘇東坡的心,蘇東坡贏取了杭州人的心。在他任杭州通判任期中,也無權多為地方人建設,但是他之身為詩人,地方人已經深感滿足。他一遭逮捕,地方人沿街設立香案,為他禱告上蒼早日獲釋。他離開杭州之后,南方的秀美與溫情,仍然使他夢寐難忘。他知道他還會故地重歸。等十八年之后,他又回去任太守之職。他對地方建樹良多,遺愛難忘,杭州人愛之不舍,以為與杭州不可分割。今天,去此偉大詩人居住于杭州,歌詠于杭州,已經一千餘年,在你泛舟于西湖之上,或攀登上孤山島或鳳凰山上,或品茗于湖濱酒館中,你會聽到杭州本地的主人嘴邊常掛著"蘇東坡,蘇東坡。"你若指出蘇東坡是四川人,他會不高興聽。他心裏認為蘇東坡生于杭州,除去到京都之外,何嘗離開過杭州!

    在性情,在放浪的風情,在愛與笑等方面,蘇東坡與西湖是密不可分的。西湖的詩情畫意,非蘇東坡的詩思不足以極其妙;蘇東坡的詩思,非遇西湖的詩情畫意不足盡其才。一個城市,能得詩人發現其生活上複雜的地方性,並不容易;而詩人能在寥寥四行詩句中表現此地的精粹、氣象、美麗,也頗不簡單。在公認為表現西湖最好的詩,就是蘇東坡寫西湖的一首詩,蘇東坡把西湖比做古代的美人西施,清晨在家不施脂粉時也好,施脂粉而盛裝時也好;晴天也好,陰天也好,都會顯出西湖不朽的美色來。蘇東坡描寫西湖的那首七言絕句是:

    水光瀲豔晴偏好,山色空蒙雨亦奇,

    若把西湖比西子,淡裝濃抹總相宜。這當然是個譬喻而已。西施若是描畫蛾眉,不論何時,總比不畫更好看。蘇東坡潤飾了湖濱,再以至高無上的藝術手法略予點染,使之看來不失其自然。今日蘇堤橫臥湖上,此一小小仙島投入水中的影子,構成了"三潭印月",湖邊垂柳成行,足以證明蘇東坡在設計風景方面的奇才。杭州的西湖與揚州的小西湖,都表現出中國佈置風景的巧思,並且顯示人為的技巧與藝術只增加了自然之美,並未破壞自然之美。藝術家首先把握住那個地方大自然的設計,並將其自然的結構與章法做一全盤的估量。他只是略加點染,以求收緊或鋪開,或在此處,或在彼處,加強某一些輪廓而已。

    蘇東坡攜帶妻兒來杭州,是在神宗熙宁四年(一0七一)十一月二十八日。公館位于鳳凰山頂,南見錢塘江,出海的大船出沒于江面;北望西湖四周環山,山頂隱沒于白雲中,廟宇與富家別墅點綴于山坡之上;東望錢塘江灣,但見驚濤拍岸。杭州為一大都市,故除去太守一人外,另設二官輔佐之。蘇東坡之官邸占公館之北面,可俯瞰西湖。就在鳳凰山下,夾于西湖與錢塘江灣中間,自北而南的,正是杭州城,城外環以高牆,城內有河道,河道上架以橋樑相通。蘇夫人清晨起身,打開窗戶,看見下面西湖平靜的水面,山巔、別墅、飄浮的白雲,都映入水中,不覺心曠神恰。離中午甚早,湖面上早已遊艇處處。夜晚,由他們的住宅,可以聽見吹蕭歌唱之聲。城內有些街道比別處顯得更為明亮,因為有夜市數所,直到次晨兩三點始行收市。尤其對女人們看來,總有些令人著迷的貨品,如美味食物、綢緞、刺繡、扇子。孩子們則會看到各式各樣糖果、玩具、走馬燈等東西。宋朝時的糖果商販都利用特殊廣告技巧,以廣招待。有的用賭博,有的裝做白鬍子老漢,有的戴面具,載歌載舞。有的賣棉花糖,有的賣糖吹的各種小獸,有的做"沙糖",類似現在的楓糖。有一本書寫杭州城的生活情況,寫在宋末——在蘇東坡以后百年左右,在馬可孛羅來中國百年之前,把當時的街道、溝渠、湖泊、食糧、娛樂,寫得纖介無遺,讀之令人神往。把當時杭州城的生活描繪得比馬可孛羅寫的更為詳盡。馬可孛羅談到王公貴人的打獵,公主貴婦在西湖邊洗浴,富商的遊艇往來于杭州、泉州之間,但他對糖果、糕餅、通俗的娛樂等名稱,並不熟悉。吳自牧這本夢梁錄上,像老嫗般滔滔不絕的敍述那些精美的各式小食美味,真會使讀者觀之入迷。

    蘇東坡有一半相信他前生曾住在杭州。這種想法曾記在他的詩裏,他同代人的筆記裏也記載過。有一天他去游壽星院,他一進門,便覺得所見景物十分熟悉,他告訴同遊者走九十二級便到向懺堂,結果證明他所言不誤。他還可以把寺院后面的建築、庭院、樹木、山石,向同行人描寫。我們倒無須乎相信此等前生之事,但是社會上一般人相信有鬼有前生之時,總會有很多此等親聞親見的故事,也像鬼故事一樣,雖然不能完全證實確有其事,也不能完全證實卻無其事。在蘇東坡的時代,一般人都相信有前生,此等故事自然不稀奇。有一個關于張方平前生的故事。一天,張方平前去遊廟,他告訴別人他記得前生曾在那個廟裏當住持。他指著樓上說,他記得曾在樓上抄寫經卷,那本經並沒抄完。他同一個朋友到樓上一看,果然有一本佛經尚未抄完,字體和張方平的字體一樣。他拿起筆來又由前生停下的地方接著往下抄寫。還有一個故事,說的是蘇東坡一個好朋友的事。大詩人黃庭堅告訴人說他前生是一個女子。他一個隔肢窩有狐臭。一天夜裏,那時他在四川涪州做太守時,他夢見一個女子對他說:"我是你的前身,現在埋在某處。棺木已經腐朽,左側有一個大螞蟻洞。把那個螞蟻洞給我移開。"黃庭堅照辦,左隔肢窩的狐臭就好了。

    蘇東坡在杭州任判官,除去審問案件,並無重大任務。這種情形他頗為不喜,因為被捕者多為違犯王安石新法的良民,犯的那些法條都是他所反對的。可是那是法律,他無權更改。若一讀關于他在新年除夕需要審問因販私鹽而被捕的犯人那首詩,就不難了解他在此一時期的心情。但是杭州灣附近產鹽區的鹽販子,都不肯放棄他們原來的生意。當地販賣私鹽的整個情形,蘇東坡在給一位閣員的書信中說得十分清楚。我們在此先不管販賣私鹽一事,還是看看東坡這位詩人對同胞的態度吧,因為他覺得他自己和那些他審問的階下囚,並無不同。

    除日當早歸,官事乃見留。

    執筆對之泣,念此系中國。

    小人營報糧,墮網不知羞。

    我之戀薄祿,因循失歸休。

    不須論賢愚,均是為食謀。

    誰能暫從遣,團默愧前修。

    對子由他寫的才是肺腑之言:

    平生所慚今不恥,坐對疲氓更鞭塞。道逢陽虎呼與言,心知其非口諾唯。居高忘下真何益,氣節消縮今無幾。

    在另一首詩裏,他寫百姓在保甲制度下所受的痛苦,描寫老百姓在鞭答之下的哭叫,甚至壯丁的妻子兒女也關入了監獄。這些詩句累積起來,后來他被捕受審時,竟確立了他企圖摧毀人民對新政的信心之罪行。

    但是,他仍能隨時隨地自得其樂。他尽量逃向大自然,而自然美之絕佳處,在杭州隨處皆是。他的詩思隨時得在杭州附近飽攬風光之美。因為不但杭州城本身、西湖,而且連杭州城四周十裏或十五裏之內,都成了蘇東坡時常出沒的所在。遊客自杭州西湖出發,可以往各方面走去,或沿北岸到有名的靈隱寺和天竺頂;或由南岸出發到葛嶺,在虎跑品嘗名泉沏的茶,然后順著一條婉蜒的山間小溪歸來。西湖和城郊,共有三百六十個寺院,大都在山頂上,在這等地方與山僧閒話,可以消磨一個下午的時光。若去遊覽這些寺院,往往需要一整天,而且返抵家中時已是喜色昏黃、萬家燈火了。穿過燈火通明人群擁擠的夜市,陶然半醉到家,自己頭腦裏的詩句,已經半記半忘了。

    睡眼忽驚展,繁燈鬧河塘,

    市人拍手笑,狀如失林鴛,

    始悟山野姿,異趣難自強,

    人生安為笑,吾策殊未良。

    杭州是多彩多姿,而西湖又引人入勝。江南的天氣,一年四季都引人出外遊玩。在春秋兩季,全杭州人都在湖濱遊玩。甚至冬季下雪的日子,還有尋樂的人乘船到湖上玩賞雪景。尤其是重要的節日,比如三月初三、五月初五、中秋節、重陽節、二月十一當地神抵的生日,湖上全是遊逛之人,必須前一天預先雇妥遊艇。遊人無須自帶食物,因為一切東西,包括茶杯、茶託、湯勺、筷子,全由遊艇供給。還有船夫捕魚賣與遊客放生,這樣救生積德,按佛教說,這是在天堂積存財寶。同一條魚被捕三次,又被放三次,這條魚說不定就可從陰曹救三條人命了。

    蘇東坡充分參與西湖上的生活。湖上的遊樂分為兩種,一種是家庭同樂,一種是挾妓遊湖。在湖上這個地方,家庭婦女是望妓而生畏意,而妓女則望家庭婦女而有妒心。妓女們從心眼兒裏盼望她們能跳出火坑,自己有家有兒女,就猶如那些家庭婦女一樣。蘇東坡有時和妻子兒女一齊去游湖,有時與好喝酒的同僚同游。他是多才多藝,方面最廣。他的一隻筆運用自如,寫出的詩句,巧妙華美,合規中矩,地方文人,對他敬佩萬分。他寫出的詩句飄逸自然,使人一見難忘。與家人在一起,他唱出下面的詩句:

    船頭研鮮細縷縷,船尾炊玉香浮浮。同官衙僚屬同游時,大家歡天喜地之中,他就寫出這樣清新愉快的句子:

    游翁已妝吳榜穩,舞衫初試越羅新。

    他們一到湖畔,船夫便把他們圍住,爭攬顧客。他們總是挑一隻小船,夠坐四五人便好,有時人多,便須要一個可擺一張飯桌的,然后吩咐船娘預備飯菜,這種船上的船娘通常都是精于烹調的。這等住家船上都是雕刻精美,船頭有筧嘴。湖上也有船販賣食品與遊客。有些船夫賣栗子、瓜籽、夾餡藕、糖果、烤雞、海鮮食品。有的船夫專門賣茶。有的船上載著藝人,按照習俗是靠近遊客的船,表演歌舞、特技、投擲、射擊等遊戲。

    在船的四周,湖水一碧如染,約有十裏之遙,往遠處看,白雲依偎于山巔,使山巒半隱半顯,白雲飄忽出沒,山客隨之而改變;山巒供白雲以家鄉,使之倦遊而歸息。有時天陰欲雪,陰霆低垂,邱阜便隱而難見。陰霆之后,遊客尚可望見樓塔閃動,東鱗西爪,遠山輪廓,依稀在望。晴朗之日,水清見底,遊魚可數。蘇東坡在兩行七言詩裏,描繪船夫的黃頭巾,襯托著碧綠的山光,給人以極為鮮明的印象。他的詩句是:

    映山黃帽璃頭肪,夾道青煙雀尾爐。

    登岸之后,往山中走去,在圓寂無人的樹林裏,可以聽到鳥聲此呼彼應。蘇東坡本來就性喜遊歷,現在常常獨自一人漫遊于山中。在高山之頂,在人跡罕到的水源岩石上,信筆題詩。有些寺廟他常去遊歷,因而成了廟中和尚的至交。在蘇東坡去世后,一個老和尚說出蘇東坡的一個故事。他說,他年輕時在壽星院當和尚,常看見蘇東坡在夏天一人赤足走上山去。他向和尚借一個躺椅,搬到附近竹林下選好的處所。他全無做官的架子,脫下袍子和小褂,在下午的時光,赤背在躺椅上睡覺。小和尚不敢走近,由遠處偷看這位一代大儒,他竟而看到別人無法看到的情形。他看見,也許他以為他看見,這位大詩人背上有七顆黑痣,排狀恰似北斗七星一樣。老和尚又說,那就足以證明蘇東坡是天上星象下界,在人間暫時作客而已。

    蘇東坡在離開杭州之后,曾寫了一首詩給晁端彥,概括敍述他出外遊歷的習慣,那時晁端彥即將出使杭州,蘇東坡寫詩告訴他當注意的事。詩如下:

    西湖天下泉,遊者無愚賢。

    深淺隨所得,誰能識其全。

    嗟我本狂直,早為世所捐。

    獨專山水樂,付與宁非天。

    三百六十寺,幽尋送窮年。

    所至得其妙,心知口難傳。

    至今清夜夢,耳目餘芳鮮。

    君持使者節,風采爍雲煙。

    清流與碧峨,安背為君妍。

    胡不屏騎從,暫借僧榻眠。

    讀我壁問詩,清涼洗煩煎。

    策杖無道路,直造意所便。

    應逢古漁父,葦問自寅緣。

    問道若有得,買魚勿論錢。

    由文學掌故上看來,蘇東坡在杭州頗與宗教及女人有關,也可以說與和尚和妓女有關,而和尚與妓女關係之深則遠超于吾人想像之上。在蘇東坡的看法上,感官的生活與精神的生活,是一而二,二而一的,在人生的詩歌與哲學的看法上,是並行而不悻的。因為他愛詩歌,他對人生熱愛之強使他不能苦修做和尚;又由于他愛哲學,他的智慧之高,使他不會沉溺而不能自拔。他之不能忘情于女人、詩歌、豬肉、酒,正如他之不能忘情于綠水青山,同時,他的慧根之深,使他不會染上淺薄尖刻、紈絝子弟的習氣。

    這個年輕耽于玩樂的詩人之態度,若予以最好說明,那就要看他怎麼樣使一個道行高潔的老僧和一個名妓見面的故事了。大通禪師是一個持法甚嚴,道行甚高的老僧,據說誰要到他的修道處所去見他,必須先依法齋戒。女人當然不能進他的禪堂。有一天,蘇東坡和一群人去逛廟,其中有一個妓女。因為知道那位高僧的習慣,大家就停在外面。蘇東坡與此老僧相交甚厚,在心中一種淘氣的衝動之下,他想把那個妓女帶進去破壞老和尚的清規。等他帶著那個妓女進去向老方丈敬拜之時,老方丈一見此年輕人如此荒唐,顯然是心中不悅。蘇東坡說,倘若老方丈肯把誦經時用來打木魚的木縋借給妓女一用,他就立刻寫一首詩向老方丈謝罪。結果蘇東坡作了下面的小調給那個妓女唱:

    師唱誰家曲,宗風嗣阿誰,借君拍板及閘縋,我也逢場作戲莫相疑。

    溪女方偷眼,山僧莫皺眉,卻愁彌勒下生退,不見阿婆三五少年時。這正是戲臺上小丑的獨白,甚至持法甚嚴的大通禪師也大笑起來。蘇東坡和那個妓女走出禪房向別人誇口,說他倆學了"密宗佛課"。

    把女人與和尚分開是不可能的,至少在中國文學上是如此。和尚的故事,往往是女人的故事,而女人的故事也往往是和尚的故事。在東方西方是一樣,在一般世俗人的心裏,對那些獨身主義者總是暗懷惡感,因為他們向天下宣稱他們沒有男女之歡的生活,不同于一般人。而對獨身主義者暗懷的惡感,就增強了薄伽丘十日談小說的流行。再者,和尚與女人之間的豔聞,比商人與女人之間的豔聞可就使人覺得精彩多了。

    蘇東坡做杭州通判時,有一次,他曾判決一件與和尚有關的案子。靈隱寺有一個和尚,名叫了然。他常到勾欄院尋花問柳,迷上了一個妓女,名叫秀奴。最后錢財花盡,弄得衣衫襤樓,秀奴便不再見他。一夜,他喝得醉醒醒之下,又去找秀奴。吃了閉門羹,他闖了進去,把秀奴打了一頓之后,竟把她殺死。這個和尚乃因謀殺罪而受審。在檢查他時,官員見他的一支胳膊上刺有一副對聯:"但願同生極樂國,免如今世苦相思。"全案調查完竣,證據呈給蘇東坡。蘇東坡不禁把判決辭寫成下面這個小調兒:

    這個禿奴,修行忒煞,雲山頂空持戒。只因迷戀玉樓人,鎢衣百結渾無奈。

    毒手傷。心,花容粉碎,色空空色今安在,臂間刺道苦相思,這回還了相思債。和尚押赴刑場斬首示眾。像以上的這兩首小調兒,因為是用當日的口頭話寫的,大家自然口口相傳,對這位天才怪詩人的閒談趣語又加多了。

    在那些名人軼事中,有一本是關于蘇東坡和他那喜愛尋歡取樂的朋友佛印的故事。那時節,蘇東坡對佛學還沒有認真研究,在他四十歲以后,在黃州時,他才精研佛學。黃州的幾個和尚成了他最好的朋友,后來他在靖江、金陵、廬山,又交了些和尚朋友。那些人中,至少有兩個——惠勤和參寥,是詩人學者,頗為人所尊敬。由那些隨筆軼聞上看,佛印並不算重要。但是佛印是以風流瀟灑出名的,而且在一般通俗說部裏,佛印比參寥更常為人提到是蘇東坡的朋友。

    佛印根本並不打算出家為僧,並且他出身富有之家。根據一個荒唐故事,他的生身之母也就是李定的母親。顯然他母親是個放蕩不羈的女人,曾出嫁三次,和三個丈夫各生過一個兒子,在當年是不可多見的。在皇帝對佛教徒賜予接見,以示對佛教抱有好感時,蘇東坡就把此人推薦上去。佛印在皇帝駕前力陳對佛教的虔誠信仰。皇帝一看,此人頎長英俊,面容不俗,說他若肯出家為僧,慨允賜他一個度碟。佛印當時進退兩難,只好答應出家。他在黃州時,常在一隊僕從侍奉之下,乘騾出遊,與出家苦修的生活相去十萬八千里了。

    佛印富有機智捷才。在他和蘇東坡有點兒哲理味道的故事中,有一個是這樣的,蘇東坡一天和佛印去遊一座寺院,進了前殿,他倆看見兩個面貌猙獰可怕的巨大金剛像——一般認為能伏怪降魔,放在門口當然是把守大門的。

    蘇東坡問:"這兩尊佛,哪一個重要?"

    佛印回答:"當然是拳頭大的那個。"

    到了內殿,他倆看見觀音像,手持一串念珠。

    蘇東坡問:"觀音自己是佛,還數手裏那些念珠何用?"

    佛印回答:"嗅,她也是像普通人一樣禱告求佛呀。"

    蘇東坡又問:"她向誰禱告?"

    "向她自己禱告。"

    東坡又問:"這是何故?她是觀音菩薩,為什麼向自己禱告?"

    佛印說:"你知道,求人難,求人不如求己呀!"

    他倆又看見佛桌上有一本禱告用的佛經。蘇東坡看見有一條禱告文句:

    咒咀諸毒藥,願借觀音力,

    存心害人者,自己遭毒斃。

    蘇東坡說:"這荒唐!佛心慈悲,怎肯移害某甲之心去害某乙,若真如此,佛便不慈悲了。"

    他請准改正此一禱告文句,提筆刪改如下:

    咒咀諸毒藥,願借觀音力。

    害人與對方,兩家都無事。

    在蘇東坡與佛印富有譏諷妙語的對話中,大都是雙關語,難以譯成另一國文字,不過下面有一條:

    "鳥"這個字有一個意思,在中國俚語中頗為不雅。蘇東坡想用此一字開佛印的玩笑。蘇東坡說:"古代詩人常將僧與鳥在詩中相對。舉例說吧:時聞啄木鳥,疑是叩門僧。還有:鳥宿池邊樹,僧敲月下門。我佩服古人以僧對鳥的聰明。"

    佛印說:"這就是我為何以僧的身份與汝相對而坐的理由了。"

    這些軼事中總是說這位和尚鬥智勝過了蘇東坡這位詩人。我疑心這些故事都是佛印自己編的。

    根據現在可知的記載,中國的娼妓制度,創始于戰... -->>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