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笔趣看 www.biqukan.co,最快更新戴高山文集最新章节!

    1。洪濑清水岩

    我有一首诗,写的是清水岩,诗云:

    仙居宝地望江流

    故里乡心结社游

    两岸青山高境界

    一泓碧水任情由

    墨烟洪濑书灵气

    诗砚东溪绕玉楼

    最爱苍生天下事

    经风历雨总无求

    据说,清水祖师原来出生于永春,后来,先云游到南安洪濑镇集新村清水岩上修炼,再后来,他才到安溪清水岩定居。由此看来,南安洪濑清水岩比安溪清水岩的构建,还要早些年头。后来一查,确实是早建了30年,于宋庆历年间(1041-1048)修建。而在唐朝时,清水岩的古名,叫“东林寺”

    ——由此可见,自唐朝以来,此寺已成,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。而清水岩及清水祖师隶属于佛教还是道教呢?至今依旧颇有争议。

    因清水岩几度兴废,故目前的大部分殿宇都是由企业捐资修建的全新建筑物。唯一一座民国时期重修于原址的旧庙,隐匿于新建的大雄宝殿之后。据清水岩的管理人员介绍说,清水岩实为“佛教”建筑。当然,我们也可以通过“清水法师”头戴僧帽、身披袈裟的坐像来判断,清水岩之信仰属于“佛教”之说,无疑。

    从大雄宝殿往旧庙后门行走,可以看到曾经留存的高僧照片,这更确定了清水岩隶属于“佛教”无疑了!

    据管理人员介绍,清水岩目前还保存有宋朝时期的部分文物。比如拜垫之下的古拜石和栏外的圆石珠,都是宋代遗留下来的原物。绕过后门再往后走,是旧庙的后山,庙墙与后山之间有几米相隔。在庙墙与后山之间,有两处古井,人称“龙虾眼”又名“龙虾泉”因为左右两边各有一眼圆井,二井之间又有一块山石形如虾头,故称“龙虾眼”

    据说,唐朝建寺时,此处原为住寺僧人的饮用水,不管天气多么干旱,此处的井水永远不会干涸。“龙虾眼”除了作为僧人的饮用水之外,还有一个妙处,大凡过往香客前来诚拜,将此水用器皿带些回家,据说,喝了这井水,能祛邪避灾。

    清水岩的管理人员还指着旧山房后房顶介绍说,此房顶一年四季不沾落叶,可见其清灵气高之显。我们抬头往上看时,果然看见房顶上瓦无片叶。而在我们身后的高坡,却是一片茂密的树林,自上而下飞落的树叶,不掉落在屋瓦上面,确实是奇怪了。

    转出“龙虾眼”继续往右,在旧寺庙的老墙角边,有一段方形的残旧长木头,管理人员介绍说,这是古时寺院法师用过的捣米木。有了捣米木自然会有捣米的石臼,但这位方家去向哪里,却是无处可寻了。

    立于清水岩的广场望向前方,我们可以鸟瞰整个洪濑镇区,山水楼台之间,风景非常优美。对面是著名的杨眉山,山上有一座著名的古寺——南安雪峰寺。一位朋友说了,你看这杨眉山,就好似看到日本的富士山。我若有所触,确实如此啊!

    南安人说杨眉山十八变,这话果然是应了苏轼:“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”的诗句。两山两寺对望着洪濑,中间一条东溪之水,流汇入晋江涌向东海,可见洪濑之地,地处灵山秀水之间,本是海丝起点之上游,一排排高低起伏的楼房,树林一般地耸立着,更彰显着这个古老名镇的钟灵毓秀。

    后来,每年逢春过节,又常去清水岩。上次心情好时,又填了一词高阳台-南安洪濑清水岩游记,录于此,与朋友分享:

    春暖花开,石阶向远,闲飞燕子轻徐。

    立景临风,天高地阔云孤。

    杨眉山下风光好,瞰层楼、玉展蓝图。

    又回眸、庙宇亭台,清水神居。

    唐风宋骨今何在?有拜台虾井,故老遗书。

    地久天长,无心木叶萧枯。

    当年僧侣犹曾记,现灵光、可结寒庐。

    问东溪、水濑洪波,村汉巡渔。

    2。古今树德寺

    南安洪濑树德寺远建于北宋年间,因周围都是茂密的“树”和“竹”而名“树竹寺”在闽南“竹”与“德”同音,后改名为——树德寺。树德寺原是供奉观音菩萨的,后又兼供赵、康元帅,故树德寺在洪濑,也叫“康宫”

    另外,树德寺有一方古石碑记载:“相传宋少主蒙尘,曾此驻跸。”南宋末年,元军大举南下,京都临安沦陷。宋幼主在张世杰、陆秀夫等一批近臣的保护下,一路南逃,经福州而下泉州寻求庇护。不想,泉州守将蒲寿庚降元,幼主一行无法入城,只得转道洪濑,到树德寺暂避一时。后来,幼主流落何方,不见记载。只是,洪濑自此有了“金城内”之称,意思是说,曾有皇帝驾临于此。

    清乾隆年间,树德寺在一场大火中夷为平地,后嘉庆年间重建。1927年,军阀陈国辉扩建泉永公路时,把树德寺往后移建了八米,改成现在这个样子。解放后,人民政府将树德寺吸收、改建为洪濑镇文化馆。

    我小的时候,树德寺并不供奉神佛,而是作为洪濑镇的文化馆使用。那时,三落三开的上下厅间,摆放着许多桌椅,桌子前高后低呈斜坡状,上面订有许多报刊杂志,供往来读者观赏。当时,资源十分紧缺,文化馆要购买一些书籍供群众阅读,实不容易,又怕群众顺手牵羊,把书和报刊偷回家,故此,报刊、杂志都固定在书桌之上,供人阅读。

    因为小的时候爱读书,平时又没多少地方可去,树德寺文化馆也就成为我时常眷顾的好地方,只要是周末,我都会走上一公里的黄沙马路,跑到树德寺去看看书。期间,常能听到几位老者讲述,有关树德寺的故事。

    据说抗战期间,弘一法师曾入住树德寺,在此弘扬律法。而闻名海内外的广义法师,也是在树德寺皈依佛门的。故此,1987年政府把树德寺归还佛门之后,在广净、广义法师的倡导和支持下,洪濑人重建了树德寺,并邀请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下——“树德寺”三个大字匾书,为庙门增辉。

    今天,树德寺仍保留在洪濑旧街东边一侧,对面是一个大戏台。作为洪濑人,我数十年如一日上街下市,都要经过树德寺门口,然自文化站归还佛寺之后,我倒是再也没有进去过了。每年的“天香”之日,踩街成为树德寺千年以来一道亮丽的风景。弟子信女,挑花骑马,抬佛妆轿,踩街游行,其热闹场面,惊动八方。

    自然,宗教与文化总是一脉相承的,不管“天香”的踩街民俗多么热闹,每每经过树德寺,我都会怀念那些曾经读书的日子。我想,如果没有树德寺这个文化站的启蒙,我大概不会成为,一名有着虔诚信仰的作家。

    但愿吧,当人们准备扩建树德寺的时候,应该不会忘记,为洪濑镇人民增加几处可以读书的好地方,让我们的虔诚,实实在在福泽子孙。

    3。大戴琉瑭宫

    早早听得乡里称赞——“大戴琉瑭宫”这是啥意思呢?在闽南“大戴”与“大块”“大栋”谐音。原来,四五乡里的宫宇庙堂都不大,唯有“琉瑭宫”的规模最大。

    据戴氏族谱记载,琉瑭戴氏的由来,可以推至宋代。戴氏在南安属望族,基本可分为两大脉络:一是码头戴氏,这支脉络原是唐末随王审之而来的;另一是琉瑭戴氏,这支脉络为河南光洲肇祖宋中宁大夫戴兴之后。

    是年,戴兴来福建尢溪为官,之后择址剑溪,后世在此生息繁衍至第七世戴维清。而后,戴维清觉得在山区里没有太大发展,便将家业交由白氏外甥代管,肩上一头挑着“琉瑭相公公”(从中原流传下来的戴氏最高神祇),一头挑着祖上的灵牌,顺流而下,漂至琉瑭渡口登陆。自此之后,戴氏分枝发叶,人丁兴旺,据统计,目前连海内外有五、六万人。

    而据琉瑭戴氏族谱记载:琉瑭宫始建于明初,原址在龙珠山边,清初迁建于此,临水傍溪,风景秀丽。庙中供奉有本都主“关圣夫子”章侯府武德英侯(俗称“琉瑭相公公”),境主公、境主妈等神明。而章侯府武德英侯乃开基祖维清公从剑溪带来的戴氏全族祖佛。至于武德英侯的历史由来,由于无从考究,只能暂此搁笔。

    原来,琉瑭宫实为古渡口,是“慈航普度,海晏河清”的保驾护航与纪念先贤登陆之海丝古地——琉瑭宫边的“普度公宫”就是为保佑来往船只安全而设立的。

    琉瑭宫坐东看西,隔着东溪正对南安名山杨梅山,左侧是谯琉村水电站。立于宫埕溪岸的围栏处,但见一条大石坝横卧溪中,溪水自上而下,奔腾向东,在双溪口汇入晋江之后,又一路向东,流向东海。自上而望,是谯琉村水库,一片溪水茫茫,常有乡村渔汉架船于溪中捕鱼。往上则是前峰大桥。此桥未竟之时,那里曾是闻名四方的前峰古渡头,后来此桥建成,古渡头从此消失。向下而望,一条溪水顺流而下,数桥横亘其中。

    背溪回望,是琉瑭宫的山门,三叠重山式... -->>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