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笔趣看 www.biqukan.co,最快更新点鸿文集最新章节!

    编者按 “有些人,你得用一生的时光去读他,比如尼采。”

    1

    “这些分头占据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各部门的‘有教养的市侩’们,构成了一个乏味相投的群体,他们共同的阴谋是要控制现代人的闲暇和思绪,操纵其生活中‘有文化’的片刻,用文字印刷品蛊惑、麻醉和毒化他。”

    十九世纪末德国文化界的现象,正发生在二十世纪末的中国。我们身处的世界“有教养的市侩”们无处不在,他们把持着文化、文学、艺术、宣传的领域,为现代中国人制造着时尚和思想的价值标准,充当着生活与精神导师的角色。神圣的文学殿堂变成了江湖派系盘踞、充斥着各种鄙俗交易的地方,严肃的学术研究也能变着花样地腐败,文化垃圾对我们后代的损害程度早已超过生活垃圾对环境的污染。

    一切“过渡时期”的价值混乱和批评标准的缺乏,导致了“有教养市侩”的产生,令人悲哀的是,在当今中国,更多的时候,领导我们的是纯粹的市侩,他们毫无教养可言。“过渡时期”可以作为一时的托辞,或者说对自己的安慰,但我们不可能总呆在过渡时期,什么时候能进入“正式时期”?这个正式时期,符合广大民众心中的希望吗?

    2

    “任何人只要具备学问家的资历,就能以权威的声音发言。”拥有某一种学问,也就拥有了某一种权力。现在这种权力的拥有已不在乎学问者本身的学问如何,而更看重身份、资历等物化的东西。形式大于内容,已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,学术界又岂能免俗?人们拚命地捞文凭、争党票,谋官职,这些是门槛,是台阶,只要爬到了某个位置上,就可以名利双收,封妻荫子。追求自身的修为和玩弄手段之间,哪个容易些呢?当一个社会将拥有物质的多少作为衡量一个人的标准时,它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公民呢?是一些物欲膨胀的人,他们为了获取物质而变得虚伪、可恶、然而又十分地可怜。“饮食男女,人之大欲存焉。”对物质的欲求,原本无可厚非,但要物为己用,不能心为物役。更不能把它看作衡量人的价值的唯一标准。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,不能凌驾于内容之上。

    什么时候,心灵能挣脱物欲的羁绊,精神之花能大放光华呢?

    3

    “二十世纪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为中国文化的复兴奋斗不已,他们生于忧患,却有着强烈的政治冲动和明确而不妥协的文化政治和文化批判意识。他们在当代人难以想像的深重的民族苦难中把中国文化推向前进。但今天,在基本实现了小康的中国,中国文化面临的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危险,即未曾参与世界文明主流的上升,就已经加入它的衰落。”

    什么是世界文明的主流?它以哪一种文明或者说哪一国的文明为主?一种文化成为世界的主导文化,与该文化拥有者的经济、政治的强大、与该拥有者对它国的文化渗透是分不开的。中国文化未能参与到这种以文化占领世界的事件中去,应该说未必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。每一种文化都有其自身发展的过程,中国文化不是要参与到什么中去,而是应该继续实行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,加强自身的建设。中国文化所面临的危险是显而易见的,像十九世纪的德国文化,它正在被异己化,失去它自身的特色和面貌。我们所期望的,是民族自身的觉醒,是有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责任心的人来拯救、创新我们的文化。依附于政治和经济的力量,成为入主他族的精神武器,这是文化霸权主义,这已远离文化的本质。一种充满生机的、富有魅力的、张扬着民族精神和个性的文化,自有人前来朝拜,比如我们曾有过的大唐文化。中国文化在所谓的主流文化的衰落中,难道没有崛起的希望吗?

    4

    法兰西内战爆发,卢浮宫被烧,尼采和他的朋友布克哈特为此哭泣,尼采说:“这场战争,我最深沉的悲哀就是焚烧罗浮宫。”

    在园明园的废墟上,有谁哭泣?

    破四旧,毁去了多少艺术品?文化大革命,毁去岂止是艺术品?谁在哭泣?

    也许在我们看不到的角落,有珍贵的眼泪。

    5

    崇高的友谊,有思想见地的朋友,对一个注重精神生活的人是特别重要的。人需要朋友,生活在真正属于自己的圈子里。“人以群分,物以类聚。”所以尼采离开托里普森和瓦格纳夫妇时,异常悲伤。他必竟是幸运的,有过充满信任与欢乐的三年时光。而且,正是通过瓦格纳这位伟大的朋友,尼采开始了一个哲学家思考的步伐。

    我们按部就班地工作,过着平平淡淡的家庭生活,除了工作和家人,什么也没有,没有理想,没有精神,没有思想,我们的所思所想,不过一己之私。我们是这样的人:表面上从善如流,内心却痛恨并鄙视着自己的世俗生活,遭受着种种不圆满的折磨,比如经济上的困窘,比如可恶的老板。我们没有崇高的友谊,只有平凡的交情,我们的思想没有任何见地,我们的目光所及,也就是我们思想的范围。

    6

    “积极地献身于文化的产生”

    所谓的那些作家、评论家、理论家、思想家、哲学家,他们为我们的文化作出了什么样的贡献呢?二十世纪,中国有哲学家吗?现在的中国,有思想家吗?那些为政治服务的人们,他们不应该为自己的唯利是图感到羞愧吗?我们的文化,正在经历着怎样的命运?人性的崇高,与政治、经济有多大的亲和力呢?

    我们的文化,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平庸时期,一个没有灵魂、没有激情、伪文化蜂涌而起的时期。人们乐在其中,各捞各的好处,谁也不为文化的命运负责任。

    没有谁在经济大潮中站出来说,我愿为文化的产生献身。站到生活的对立面上去,将面临难以想象的因窘和难堪。当然也有人站过去了,批鲁迅,就是一例,但那不过是一出别出心裁的获取名利的表演而已。有谁能象二十世纪初的那些先辈们一样?二十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呐喊犹在耳边,先辈们的脚印余温尚存,快一百年了,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在做什么?在二十一世纪的起点上,相信许多人和我一样怀着期待的心情在等待。

    7

    苏格拉底说:“除了思想,任何东西都不是永恒的。”

    这是拿着笔书写自己的人安贫乐道的原因,他相信他是人生最终的胜利者。

    他的生命将长于那些平庸的人,以文字的形式。

    8

 &n... -->>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